廣告學

曾有一家電子品牌,他們去調查小學生的喜好。他們想知道,小學生會喜歡哪一種風格的電腦螢幕。他們給小學生三種螢幕,分別是青蛙造型、Hello Kitty造型,還有常見的黑灰科技風。猜猜看,男孩子選什麼?女孩子選什麼?

廠商預測,女生應該會喜歡Hello Kitty,男生會喜歡青蛙。結果卻完全不是這樣。他們都選黑灰科技風。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黑灰科技風感覺像是成人在用的。小學生不喜歡被當成小孩看待。他想要用成人的東西。

同樣的,老人家喜歡用怎樣的手機呢?現在有所謂的老人機,按鍵超大,字很清楚。如果我們真的買老人機給老人家用,他會生氣。老人家反而愛用新的、潮的。我們也不用怕他們不會用。社區大學開設手機教學班,都是老人家去上課。

這就是當代消費者,他不喜歡我們秀出他們的問題。他希望我們解決他的問題,但是不能說出他的問題。他需要自尊。他希望別人認為他沒問題。我們想像一下這種廣告情境:

主角很慘很衰。他用了某某產品之後,就改頭換面,飛黃騰達。

這種情境,都是先嘲弄主角,再強調產品可以幫助他。以前這樣拍,或許吃得開。但現在卻不行了。我們千萬不能捉弄我們的廣告主角,這樣會得罪潛在消費者。

上世紀在美國,曾有廠商想要賣除臭劑。他們針對抽菸者、寵物主、老屋主、家庭主婦來行銷。他們宣稱,芳香劑可以消除菸味、貓狗騷味、老屋霉味、廁所怪味。過了一陣子,產品賣得不好。他們想:可能是大家不知道這東西,不然我們主動送大家試用看看好了。

他們送了一堆試用品出去。過了一陣子,他們去找那些試用者。結果,大家幾乎都沒有在用,剩一大堆。原來,抽菸的人不覺得菸味重,寵物主不覺得狗臭,老屋主也不覺得有霉味。
家庭主婦用得比較多。他們以為她拿來消除廁所怪味。結果,她也不是拿來消除臭味。

業者:妳用得比別人多,妳應該是拿來消除臭味吧?
主婦:人家哪有,我都掃得很乾淨,怎麼可能會有味道?
業者:那妳都用在那裏?
主婦:它聞起來還不錯,我都掃完以後,噴一點在角落。香香的,心情還不錯。

主婦並沒有拿除臭劑來解決臭味,她拿來當作獎勵。她用香味來獎勵自己掃得很乾淨。業者終於知道,不會有消費者願意承認自己家裡臭。如果業者越強調除臭劑效果好,消費者越不願意買。

廠商調整廣告方向,不強調除臭,強調芳香。他們宣稱產品具有各種香氣,如芬多精、玫瑰、薄荷、柑橘、檸檬。

劇情:主婦把家裡掃得很乾淨,主婦很滿意。她最後才噴了一點芳香劑。
標語:只要噴一點,就像森林浴。

當然,這是上世紀的廣告詞,在這世紀,可以改成:

我要的世界,我自己創造。

之前,我和同學分享過,上世紀的廣告詞強調產品,這世紀的廣告詞強調價值與信仰。這麼多年來,廣告研究發現消費者越來越重視自尊。與其強調他的問題,不如獎勵他的行為。

別用「解決問題」的角度來拍廣告,應該用「獎勵行為」的方來拍攝。好比說,我們賣傘,與其強調傘很堅固,不如強調:帶傘是體貼的行為。

這堂課,你學到

#馬斯洛需求理論
#"Form from function" to "Form from feeling"
#直接強調問題,可能會冒犯消費者

我們不能跟小孩說:我在忙,不要吵。而是要說:即便我在忙,你還是可以來吵我。

家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