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電影,不要一股腦兒拍角色、拍事件,偶而也要戳一下觀眾。導演必須用鏡頭告訴觀眾:「我知道你在看。」

劇中人物不知道,觀眾卻先知道。這樣觀眾會期待萬分。好比說偵探來兇案現場。

如果觀眾不知道兇手是誰,那觀眾就會自己解謎,變得像考題一樣。觀眾只是在等偵探解出答案,才繼續坐在那邊。

有些觀眾想得比較快,還沒到結局,他就先想出來了,他就會覺得編劇很差。

假如,我們先給觀眾看兇手犯案過程呢?

這樣一來,觀眾就會專注在角色互動上,不會動腦解題。

觀眾會期待兇手如何欺騙偵探,也會更加注意導演丟出來的訊息。

好比說,證據留在現場,觀眾已經先知道了。這時,觀眾就不會去思考:「什麼東西是證據?」而是:「兇手要怎麼騙過所有人?」

兇手會想辦法誤導大家。觀眾也會希望兇手成功。

這就是通俗,即便主角是壞人,觀眾也希望他成功。只要主角和觀眾之間有秘密。

就像你和你的朋友一樣。你之所以和他是朋友,那是因為你知道他的祕密。

秘密就是隱私。朋友親不親密,就看彼此知道多少隱私。

所以,與其說導演在說故事,不如說導演在介紹朋友給觀眾認識。

故事就是主角的隱私。主角的祕密,配角都不知道,但觀眾卻知道。這樣觀眾才會感覺主角像朋友,而人都會挺朋友。

自己的隱私是秘密,他人的隱私是娛樂。

家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