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看去,總覺得這部片,彷彿是三五好友一起上線打怪。一邊打一邊打屁聊天。只有我這種老人,才愛單機遊戲,千山獨行不必相送。
這個系列,劇情套路一樣。角色之間有疙瘩,冒險闖關以後,彼此和解。看似不變,但奇幻與現實的關係,變了。
第一部:野蠻遊戲。現實中有奇幻。猛獸、毒蟲、洪水來到別墅,主角一一擊敗他們。
第二部:迷走星球。奇幻中有現實。主角連同別墅,漂到宇宙去。(註:有人認為這是外傳,不算續集)
第三部:瘋狂叢林。完全奇幻沒有現實。主角變成遊戲替身,在叢林裡冒險。
第四部,全面晉級。不只完全奇幻沒有現實。遊戲替身亂搭配,老人變猛男,更加奇幻。
但,更加奇幻,反而感覺一點也不奇幻:
完全奇幻不是奇幻,而是虛構的世界。
平行宇宙還可能存在,但虛構的世界不存在。
在野蠻遊戲第一部中,桌遊能改變現實。奇幻力量一點一點破壞別墅,角色也一步一步修復感情。奇幻侵入現實,緩緩地。觀眾不知不覺越來越投入,更願意相信「現實中有奇幻」。
美國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金也是如此。他細細描寫現實,再慢慢安插一些超自然現象。讀者還沒察覺,就接受了奇幻。
這才叫奇幻故事:
我們所處的世界藏有奇幻,只是我們沒察覺。
如果只是我們沒察覺,那我們的世界,本身就是奇幻。
野蠻遊戲的續作,世界觀已經改變。尤其最新兩部,角色丟掉現實身分,變成遊戲替身。他們進入遊戲,也沒有流程,從現實直接跳進奇幻,落到叢林裡。
我覺得這更像是虛擬實境遊戲,而不像奇幻故事。那我不如去看《駭客任務》。
《駭客任務》也像虛擬實境遊戲,但導演好歹願意慢慢舖成:
主角發現蛛絲馬跡,感覺現實有異。
我們平常也曾有類似感覺,不自覺懷疑自己是否也活在虛擬世界,感覺毛骨悚然。
引導觀眾去不同空間,例子還有很多。《雪國》:「穿過縣境長長的隧道後,便是雪國了。夜空下,大地一片白茫茫…」作者川端康成用一條隧道來引導讀者融入。
《哈利波特》也是,魔法學院到頭來,還不是和現實一點也不相干。但作者硬是弄了個九又四分之三月台。
坐上火車以後,也還有好長一段路才到魔法學院。這就是氣氛。
以前也有《桃花源記》,主角先遇到桃花林,再進去狹窄洞口,最後才來到目的地。
建築也不例外。美術館,從大廳走向展場,要先用假牆遮住視線,轉個彎,走過狹長走廊,才來到展場。搞不好,中間還要繞過造景。高級餐廳用屏風擋,客人繞一下,再進到裡面,道理也是一樣。
不知道是不是我老了還是怎樣。電影步調太快有點受不了。也看不慣電影拍得像舞台劇:太依賴演員,而不是鏡頭語言。
*圖片來源:索尼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