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自我、混雜,各有特色

目前,世界有三大電影系統。美國、法國、印度。

中國、日本、韓國,都走美國系統。她的特色是精緻:

  1. 類型很清楚:犯罪、愛情、奇幻、科幻、懸疑等等。
  2. 流程很清楚:製作、編劇、導演、演員,各做各的。流程一步接一步。
  3. 界線很清楚:電視與電影,表演方式不同、鏡頭運動也不同。電視演員很難跨到電影去。

法國呢?他的特色剛好相反,而且很自我:

  1. 類型不清楚:法國電影一向難以分類,法國人認為這才像藝術
  2. 流程不清楚:導演常常身兼數職,甚至會讓演員也來編劇。

不過,有趣的是,法國電影的界線反而比美國電影更清楚。

法國電影,大多都是藝術片。表演方式與鏡頭運動,都有她自己的味道。

那麼印度呢?

印度就有趣了,很混雜。印度電影的歷史比美國還久。英國殖民的時候,也帶了電影到印度。

她的特色是:

  1. 類型都學美國,但更多更雜,還會混搭。
  2. 流程很清楚:畢竟開始得早,事情怎麼做早就都講好了。。
  3. 界線非常模糊:演員經常一下演電視、一下演電影。

印度電影出口不多,但很成熟。幾乎都是本地人在看。

我想,這時候你一定會發現,中國電影似乎有點像印度。

法國電影:就是要做自己

一九六○年代,法國電影市場,好萊塢只佔了30%票房。在那個年代,人文贏過商業。

不過,好萊塢越來越強,法國人為了保護法國電影,決定要設立電影基金。每張票都要繳稅給電影基金,約10%。好萊塢電影賣得好,就得繳更多稅給電影基金。

九○年代,好萊塢在歐盟,佔了70%票房,在法國也佔60%。但是,法國人還是不學美國。法國電影基金堅持反娛樂,不斷投資藝術片。

每年,上百部案子投向法國電影基金。電影界人士才有資格決定要投資誰。企業如果捐錢給法國電影基金,還可以減稅。法國政府禁止任何人投資特定導演。任何人都不可以單獨投資某位導演,只能捐錢給電影基金。他們還規定:

沒看過的類型優先投資,沒見過的新人優先投資。

法國人用制度創造機會給年輕人,也用制度鼓勵創新。好萊塢的類型片,經常只看到那幾種類型。法國電影故事題材多元,難以分類。這制度是原因。

強制徵稅、投資新人,這兩招幫助法國電影,繼續維持反娛樂、多元的風格。

二○○○年以後,好萊塢在法國市場,慢慢降到了50%以下。法國也變成世界第二的電影輸出國。雖然他和第一名的美國還是差很遠。

好萊塢每年可以輸出三四百部電影沒問題。法國大概只能輸出一百部。民間電影院業者都喜歡進口好萊塢,政府反而喜歡進口法國藝術片。法國藝術片難以分類,也沒有太多娛樂,更沒有意識形態。

各國政府對好萊塢電影多少有點敵意,對法國藝術片卻都相當友善。這是另類行銷。

中國討厭美國。結果,中國進口最多法國片。

附帶一提,中國對好萊塢課重稅。票房收入一半要繳給政府。如果製片雇用中國劇組、演員。那這部電影就可以算做中國電影,不必課重稅。比較起來,法國政府只抽個10%,算是很客氣了。

大家都批評藝術片太自我,很難賣出去,只是自己人拍給自己爽。但那又如何呢?法國新浪潮導演楚浮說:

誰拍這部電影,電影就會像他。導演有多少朋友,作品就有多少觀眾。未來的電影會是愛的行動。(The film of tomorrow will resemble the person who made it, and the number of spectators will be proportional to the number of friends the director has. The film of tomorrow will be an act of love

楚浮的想法,撐起了多少影展,啟發了多少藝術實驗。如果有人批評你,說觀眾不會喜歡你的作品,你不妨學楚浮,告訴對方:你不懂愛。

到底甚麼叫愛的行動?來講點小津安二郎的故事好了 

小津是日本大師,剛好和楚浮同年代。 有趣的是,楚浮很討厭小津的風格。他批評小津:

軟弱的鏡頭、軟弱的人們

我覺得,這是文化差異。小津的人生,還有他的電影,可一點也不軟弱。只是比較含蓄。  

社會不許女孩使壞,那她就去愛壞男人。

家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