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器太好,日本主婦不敢買?日本男性迷戀巨乳、絲襪、制服,心理學怎麼看?慾望與羞恥是一體兩面?廣告和銷售哪裡不同?當代女性認同什麼標語?作者一口氣回答你。最棒的是,文章很短,一點也不囉嗦。
你不應該指出他的問題
日本人調查發現。電器廣告太強調解決問題,主婦反而不敢買。她怕別人覺得她想偷懶。
家事是日本主婦的最大問題。廠商以為解決問題最重要。
廠商專注在問題上,她反而覺得不安。
美國人曾販賣過一種鬆餅粉。比例全部都調好。
賣得不好。
明明這麼方便。
廠商訪談家庭主婦,一組又一組,才發現真相。
家庭主婦認為:都調好了,感覺沒有參與到什麼。而且有罪惡感,感覺自己很懶。
廠商不再全部調好,一包一包分開。
附給個食譜給消費者,消費者再照指示來混合。

慾望與羞恥一體兩面
人面對想要的東西,會感覺緊張焦慮。
這種心理現象,佛洛伊德講過。
這是為了要累積力量。等時機來了,才一口氣衝出去。
性愛,人最想要的東西。
男生看到女生,如果他很喜歡這女生,他會感覺緊張不安。
慾望越強,感覺越緊張。他甚至會感覺羞恥、慚愧、自卑。
慾望來時,人都會感覺到負面情緒。
青春期,人學會處理這些負面情緒,轉變成行動。
同時,他還會考慮:怎麼作對方會接受,而且不會傷害對方。

宅男、色狼、戀物癖或者慣性外遇
不考慮對方,只想滿足慾望。人會變成宅男、色狼、戀物癖或者慣性外遇。
宅男只喜歡二次元的女生,不想和真的女生互動。
有些人可能會變成色狼,沒辦法和女生社交,只能性侵對方。
還有戀物癖:巨乳、絲襪、制服。
戀物癖只注意身體局部,或是外在裝飾品。這樣他們才不會焦慮。
對他們來說,女人只是物品,不是人。只有這樣,他們才喜歡。
還有些人走向另一個極端:不斷尋找新對象。
佛洛伊德認為,如果人適應良好。在性愛方面,他並不需要什麼花招來助興。
日本情色產業花招最多。社會太壓抑,大家容易適應不良。適應不良,花招就多。
佛洛依德說:這些人處在「性愛模擬」之中。
模擬就是不完整的現實。
他們喜歡「女人的局部」,不喜歡「完整的女性」。
佛洛依德想像力十足。
附帶一提,佛洛依德認為戀童癖是病,同性戀不是。
有一年,Google公布日本人都搜尋什麼關鍵ˋ字。最多人搜尋「巨乳」。
其實,日本人在十九世紀左右,並不吹捧巨乳。
我們如果看當時的浮世繪,當中的春宮圖。
畫家會強調性器官,還有情境。
同性戀的春宮畫也有。但就是沒有肌肉猛男,也沒有巨乳。

找不到答案時,乾脆待在家裡整理房間
我們過度專注在問題本身,會害消費者焦慮。
消費者越想要你的產品,他越容易感覺焦慮。
這時,我們如果再強調產品,我們只是害他更焦慮。
消費者不買,不一定是不想要。
相反,他越想要,越難下手。
念頭如果太強烈,會牽起更多念頭。
念頭太多,消費者可能就不買了。
或者,他會乾脆買別的。
這就叫做「替代行為」。
明明很想出門去逛街。可是,一下煩惱要穿什麼,一下煩惱要吃什麼。
兩個念頭都找不到答案時,乾脆待在家裡整理房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替代行為,只是各自不同。
科學家觀察到替代行為,是從鳥類。
鳥肚子餓了,本來要飛出去找食物。
正當牠四處張望,思考該飛去哪裡時,牠看到窩裡的蛋。
有蛋耶,可以煎蛋。
當然不是,牠想起來,牠還要孵蛋。
牠會選擇孵蛋,還是出去找食物?
答案是:牠撿起窩裡的小樹枝,築起巢來了。
築巢是很多鳥類的替代行為,當牠們猶豫的時候。
不講產品,只講:留時間給自己
後來,品牌紛紛換說法。他們不強調問題,改說:時間留給家人。
怕你誤會,我可能要講得更明確一點。賣產品,多少都會講產品可以解決什麼問題。怎麼可能完全不講?
尤其在賣場,銷售員最愛誇大問題,再用產品來解決。
在賣場確實是這樣。廣告不能這樣。
在公眾領域,就要多講信仰、價值這些抽象的東西。
我們來想像一支廣告:
主角在家忙東忙西。他使用電器,但是鏡頭不會刻意強調電器。
最後,他煮出一桌菜。一家人一起吃飯。
廣告標語上來:時間留給家人。這句話是信仰、價值,也是願景。
消費者看了廣告,想要,但不會太焦慮。因為廣告強調價值、信仰、願景。
各有各的任務
消費者到賣場,銷售員跟他介紹功能。
這時,消費者不但不焦慮,還會因此增加信心:「這產品,功能竟然比我想得更加完善。我的信仰沒錯!」
廣告是廣告,銷售是銷售,一整套流程,各自有各自的任務。
時間留給家人。這句話適合1980年代以前。
80年代以後,更多女生選擇事業,結了婚還是繼續工作。
即使她結婚後不工作,她也希望在家裡更自主。這時候,標語就變成:時間留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