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演員八卦、導演怪癖等等
美國發現,叫青少年不要吸菸一點用都沒有。他們照樣吸菸,甚至抽更多。癌症威脅、戒菸獎勵,都沒有用。
後來,有基金會向青少年展示菸草商的利潤。青少年才發覺自己受騙。
青少年認為:你們獲利這麼多,為何你們為青少年做得那麼少?
以商業推廣來說,如果我們想推薦服務、商品。不管強力推薦,或客觀分析,效果都不好。因為我們給人感覺像是在「說服」。
那應該怎麼說服?答案就是不要說服。
如果以推薦電影來說,與其評價電影內容,不如提供一些無關資訊給觀眾。比如,演員八卦、導演怪癖等等。
片商老早就知道這件事情:「直接推薦效果不好。客觀分析優缺點也行不通。」所以,他們早就設計好這些小道消息。我想你大概也很熟悉這套路。
這些小道消息,因為和電影劇情無關,觀眾不會感覺「被說服」。
不過,凡是規則必有例外,如果你的產品對消費者來說,是「止痛藥」等級,而不只是「維他命」。那強力推薦,或客觀分析,依然有效。
換句話說,我們也應該去想想,我們的服務是否對某些人來說是「止痛藥」等級。這樣可以省下更多行銷成本。
厭惡自己擁有的東西被拿走
另外一個故事:英國脫歐公投。這本來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歐盟確實提供不少好處給英國。英國人當時的生活水準也還排在前面。英國人似乎沒有甚麼確切理由脫歐。反脫歐一方只要死守現況就好。
再來,如果脫歐一方提出任何理由,也很容易引發「反說服心理」。
脫歐一方提出標語:「take back control」
英國本來不屬於歐盟。脫歐陣營提醒了這一點。他們讓大眾感覺自己似乎因為加入歐盟而損失了甚麼。
美國前總統川普也用類似標語:「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他不說:「make America great」。
為什麼?因為人雖然很厭惡被說服,但更厭惡自己擁有的東西被拿走。
川普不強調願景,反而強調損失。
宣導以後,誤食案例激增一倍!
好,如果直接說服不行。那提供選項可不可以?
提供選項當然可以給人感覺多點自主。不過,我們還是要牢記:「直接做相反的事情,感覺最自主。」
也就是說,我們至少要能夠提供一些選項,才不會感覺像是在說服消費者。但是,有選項雖然讓人感覺能自主。但「最自主的感受」來自於做「相反的事情」。
那麼,對於消費來說,甚麼是「相反的事情」?
那就是:不買,或者是退貨。甚至產品原本沒有的用途。
不買沒關係,無條件退貨也可以。這樣的態度,也必須是選項。
為何電動車再也賣不動了?因為我們強調太多它的好處,消費者感覺「被說服」。結果,買「油車」反而感覺更自主一些。不管是維修成本,還是續航能力,油車似乎還是很吸引人。
美國還發生一件有趣的案例。曾有洗衣精廠商推出洗衣膠囊。由於太像果凍,加上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做成膠囊狀,所以他們特別標註:請勿食用。
這一標註下去,反而刺激青少年比賽看誰敢吃。洗衣精廠商甚至上電視宣導。結果呢?宣導以後,誤食案例激增一倍!
人非常想要自主,甚至願意犧牲性命 !

馬馬虎虎的產品絕不會輕易消失
新產品不管在技術還是服務方面,都遠遠優於舊產品。
但人們很少快速買入新產品。而且,如果他擁有舊產品的時間越長,他越容易繼續持有下去。
真實現象:最優秀的產品一定有人買,最差勁的產品也一定會被淘汰,但馬馬虎虎的產品絕不會輕易消失。
如果你的男朋友非常糟糕,你一定早就換掉他了。偏偏他各方面馬馬虎虎,你反而換不掉。即便你認識更優秀的對象,你也沒辦法跳過去。
因為:持有時間越長,越會繼續持有。還有:與其獲得,人更害怕損失,以及變動。
那我們該如何促使消費者接受新事物呢?答案是:容易試用。
你想想,如果你可以輕易和新對象約會,又不會有任何損失。你一定更願意嘗試看看。
角色交換一下。如果是追求對方,我們不要去追問對方任何過去,也不要求任何承諾,甚至讓對方可以隨時退出。這樣我們反而更有機會成功。
以商品或服務來說,尤其是新產品。容易試用、退出,甚至不用學習。這樣都會讓消費者更願意接受。

廣告稿重點整理
- 是否只顧著推薦、分析,卻忘了講點八卦?
- 與其強調獲得,不如強調消費者曾經擁有過的事物。
- 直接反抗,感覺最自主。是否提供反抗(退出)機制給消費者?
- 為了鼓勵消費者接受新事物,是否記得強調容易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