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問,什麼時候該讓觀眾猜到,什麼時候猜不到?答案是,永遠先讓觀眾知道狀況,不要讓他猜。
不要讓觀眾思考,要讓他緊張
導演弄個謎題,給觀眾猜兇手是誰。這樣子,有什麼壞處?
聰明的觀眾會提早猜出誰是兇手,那接下來,他就沒興趣了。不聰明的觀眾,因為一直猜,覺得累,也會沒興趣。更麻煩的是,揭開謎底那一刻,謎底太簡單或太意外,都會有觀眾不滿。
希區考克
我們先告知觀眾誰是兇手,但劇中角色不知道。觀眾不用猜兇手是誰,轉而注意兇手如何欺騙別人。觀眾還會因此緊張起來。
希區考克:「好奇則不緊張,緊張則不好奇。導演要讓觀眾緊張,而不是好奇。」
怎麼做都得罪人
希區考克是英國人。英國偵探小說最出名。
從《福爾摩斯》起頭,無數偵探小說家者設計謎題。作者為了怕讀者先猜到,謎題越來越複雜。
總在最後,偵探推理出答案。讀者大感驚奇,佩服偵探好聰明,自己好笨。
讀者這麼甘願承認自己笨?不會。讀者早發現,他們所知的,遠少於主角。只是資訊不對等,並非偵探聰明,作者好討厭。
日本偵探漫畫,以《名偵探柯南》和《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最知名。柯南所知,往往都比讀者多一些。
一來避免觀眾先猜到。
二來顯得柯南觀察入微。
三來則惹惱讀者:憑什麼柯南知道但我不知道。
金田一老實多了。讀者所知,主角所知,兩者一樣。作者堅持這樣畫。結果呢?銷量差很多,為何?資訊太多,讀起來太累了。
資訊多,則不好讀。資訊少,則不公平。怎麼做都得罪人。
在英國,偵探小說流行十幾年以後,他們就發現這問題了。
把屍體還給兇手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深入一點,那就是:誰才需要屍體,偵探還是兇手?
讀者發現,屍體只是工具,給偵探發揮用的。殺人手法,只是為了給偵探登場舖成,不真實。
而且,要是兇手這麼聰明,早就幹別行去了,還來當兇手幹嘛?
英國人高喊:把屍體還給兇手。
偵探想要屍體,但不需要屍體。兇手需要屍體,但不想要屍體。
↑ 這場戲在最後反轉,就是在諷刺傳統偵探小說
屍體對兇手來說,才有意義。兇手為了錢、感情,才殺人。比起偵探,兇手更像個人,戲劇張力強。
「反偵探小說」成新類型。作者先講兇手是誰,他怎麼殺人,全部都先講清楚。
讀者不用再猜誰是兇手,就能專心看兇手和警探斡旋。
觀眾替兇手緊張,因為兇手快被揭穿。觀眾也替警探加油,因為警探如此靠近證據,卻渾然不知。
屍體還給兇手以後,戲劇張力十足。
希區考克是英國人,他早知道英國這段歷史。他入行以後,更用鏡頭來加強這種效果。
永遠都要確保觀眾知道狀況。如果不夠清楚,還可以多重複幾次。
希區考克
↑ 因為觀眾已經知道主角被通緝,才顯得這場戲緊張兮兮。
等這麼久,只是為了這個?
古典偵探片(或犯罪類型片),最後才揭開謎底。觀眾一路思考,但不覺得緊張。
有人先猜到,有人懶得想。當然,也有人喜歡。觀眾反應不一。
謎底揭開那一刻,有人滿意。但也有人嫌:等這麼久,只是為了這個?
希區考克不喜歡冒險,他希望觀眾反應一致。
怎麼做?他還是那一句老話:導演要引發緊張,而不是引發思考。
觀影過程中,觀眾如果思考太多,但不緊張,他會不滿意結局。
如果過程感覺很緊張,什麼結局觀眾都會接受。
還有,激烈表演,像暴力、血腥、情色、爆炸,希區考克只用一點點。
如果你起頭就這麼激烈,你最好保證接下來有辦法越來越激烈。
希區考克
表演太激烈,觀眾很快會疲乏,也不會覺得緊張。這種表演,希老用得少,但觀眾一樣緊張兮兮。
不要給謎題。如果要給,就千萬別揭穿
起頭我們就給謎題,觀眾會一路期待答案。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希區考克直接給解答。觀眾只會注意角色如何應對進退,不覺得要解謎。
偶爾,希區考克還是會放謎題在故事中,只是從來不去點明。
最後一刻,希區考克解開謎底。觀眾這才發現:原來這件事竟是個謎題,為此驚奇不已。
然後,電影立馬結束。面對眼前一片黑,觀眾會回味不已,甚至想再看一次,反省自己到底哪裡看漏了。
古典警探罪犯類型片,太強調謎題,謎底一揭曉,觀眾就不想再看了。
所以,我們該怎麼處理謎題?
學希老,都不要講這是謎題,最後卻揭曉謎底。或者,學諾蘭,起頭就點明這是個謎題,但絕對不要揭曉謎底。


↑ 這謎題貫穿整部電影。什麼時候揭曉謎底?電影上映八年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