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常用一問一答來解釋背景。那樣子不真實,也不吸引人。頂尖作家不這樣寫。劇中人物不知道觀眾在看。他不應該為觀眾解釋任何背景。就像我們在外面聽到陌生人講話一樣。

我們逛街,常聽到陌生人講話。如果我們偷聽他們,大概要聽五分鐘,我們才能判斷陌生人在講什麼主題。

這就是對白最重要的特質:聽不出到底在討論什麼,除非要聽五分鐘以上。

陌生人不知道有人偷聽,他們不會怕我們聽不懂。陌生人不會為了我們,特地說明背景。

我們和朋友聊天也像這樣,我們對別人來說也是陌生人。

不解釋,才叫好友

好朋友彼此都知道談話的背景,這才叫好朋友。兩人講話還要解釋背景,表示才剛認識。

朋友聊天,會突然跳到其他事情。但彼此認識,跳來跳去講話,也都聽得懂。

我們來看一段對白:

A:你最後決定要買多大?
B:現在好貴,還是小一點的吧。
A:上次那個感覺還不錯。
B:我現在還沒打算。

他們到底在討論什麼?任何事情都可能。

A和B本來在討論某件事,但又跳到其他事情。如果是我,我會猜B考慮要買手機。手機螢幕有大有小,價格也常常變。

後來A可能提到最近認識的異性。B還不打算談戀愛。

事情一定是這樣嗎?搞不好B其實是要買車,買生日蛋糕也有可能。

「上次那個」,可以是異性,也可以是買保險。

寫對白,重點是要隱藏背景,偶而透露一點。

如果故事背景太多,非講不可。懸疑大師希區考克建議,開場集中說明。幾個配角一口氣講完背景,後面就不要再提。

電影兩小時,觀眾會越坐越累。希區考克認為,電影越到後面,對白要越短越好,因為觀眾已經累了。即便要說明什麼,也不應該用對白來說明,應該用畫面。

那廣告呢?別忘了,觀眾下班回家,也都累了,也不愛聽一大堆背景。

此外,大家也要多注意鏡頭如何運動。

電影的習慣:誰講話,鏡頭反而轉向別人。鏡頭拍「聽者」,而不是「講者」。

電視螢幕小,鏡頭運動看不太出來,就不一定要這樣做。

我們說話時,最在意「聽者」反應。

講者講得好不好,由聽者決定。聽者決定了命運。主角便是聽者,只講最後決定。

誰講話,鏡頭就拍誰,不自然。我們平常講話,很少盯著彼此看。

朋友邊吃邊聊,看東看西,不會一直看對方。

有人開口講話了,大家眼神才跟過去。飯局裡,誰先開口講話,根本無法預料嘛!

鏡頭要假裝不知道未來。聲音出來了,再跟過去就好。別急。

那麼,誰講話就拍誰,什麼時候可以這樣拍?愛情片告白那一場戲。

他人的隱私是娛樂

自己的隱私,你很清楚。

你不覺得自己的隱私很娛樂。有些隱私甚至令人困擾。

自己的隱私是困擾,他人的隱私卻成了娛樂。

故事是陌生人的隱私,而且還是「一群陌生人」的隱私。

這群陌生人,彼此都是熟人。

故事來自熟人之間。熟了以後沒大沒小,這就是戲劇效果。

即便角色才剛認識,他們也要一見如故。

或者,從一見面兩人就看對方不順眼。這些現象,熟人之間才有。

戲劇效果來自熟人之間。我們應該重視戲劇效果,而不是故事背景。

背景龐大、複雜,不適合電影。當然,並不是完全不行。錢夠多的時候或許可以,用特效。

如果你愛說背景,又要省錢。

偉大的希老說:「找個無關緊要的配角,一口氣自言自語說明清楚就好了。」

配角自言自語說明背景,或許有點怪,但觀眾勉強可以接受。

可是,角色一問一答,一直接話,只為了說明背景。這樣像購物頻道,不像故事。

商業片終究是假的,但是他很精緻

我們平常很難直接看到夫妻吵架,大多隔著牆偷聽。

假如,你想拍紀錄片,記錄現代婚姻。

你上門問:「街坊鄰居都知道你們夫妻感情不好,常吵架。可以麻煩一下,吵給我看。我要記錄一下。」

請問,他們會吵給你看嗎?不會。

紀錄片只能東拍一點,西拍一點。剪接在一起,間接讓人感受到:這家人感情不好。

而藝術片,專拍沒有衝突的時刻(或者遠遠地拍),也讓你感受到:這家人感情不好。

商業片呢?直接演給你看,讓你感受到:這演員演技真好。

商業電影、通俗劇、七情六慾劇,賣點就在這。

你想看鄰居隱私,但你從來沒親眼看過。電影演給你看。

商業片是假的,但是很精緻。男的帥,女的美,還吵架給你看。

還有比這更假的嗎?

那該怎麼拍?壓抑主角情緒,直到最後。

而且,情緒出來時,也不一定要表情誇張。

陌生人不會哭給我們看。我們自己也不喜歡外人看到自己哭。

在觀眾和主角之間,留點空間。導演尊重主角的隱私,只偷窺一點點。

觀眾會感覺演員彷彿是角色本人,而不是演戲。


鼠年春夏閩台班同學請至課程微博討論

人只相信自己和同類。你希望有錢人相信你,那你要比他有錢。這樣他不只相信你,還想嫁女兒給你。

家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