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戲劇,就是重複。懸疑電影大師希區考克說:

導演的任務就是創造出情緒,然後維持下去。

如何維持呢?那就是要重複。好比說電影《侏儸紀公園》,說穿了,不過就是恐龍追人。小恐龍追人、大恐龍追人、兩隻恐龍追人、一群恐龍追人。總之,從頭追到尾。重複追、到處追。電影就完了。

事情很簡單,只是你想複雜了

這麼簡單嗎?對,就這麼簡單。那劇情呢?角色呢?對白呢?等電影主要動作確定以後,導演才找劇作家來寫對白。

我舉另外一個例子你就明白了。電影《地心引力》(Gravity),2013年上映,太空驚悚片。A站爆炸,主角逃到B站。B站爆炸,主角逃到C。C站又爆炸,主角逃到D站。最後,D站也爆了。主角和D站一起降落到地球。故事不斷重複爆炸與逃跑。

附帶一提,在這部片中,故事內部所經歷的時間大約是三小時。電影真正播出的時間大約是兩小時。內部時間與外部時間,幾乎一樣。導演真了不起,設計得很巧妙。

故事本身時間與電影播放時間,內外時間越接近,感覺越緊湊。

主角到哪裡,那裏就爆炸。就像柯南一樣,到哪裡都死人。

光是這樣就能得到奧斯卡最佳導演嗎?當然還要靠劇作家來幫忙。導演先確定影片方向、動作內容。也就是視覺的部分。接下來,他們就要去邀請演員。

以這部電影來說,導演最後決定要用珊卓‧布拉克。她比其他人選還年長一些(1964年生)。最年輕的人選是史嘉蕾‧喬韓森(1984年生)。兩人差了二十歲。你想,如果故事背景一開始就設定好,演員年紀不能匹配,要怎麼辦?靠化妝嗎?當然不是。

我們看這部片一定會發現,故事背景完全匹配珊卓‧布拉克。她當年快五十歲。劇作家替她設定母親的角色。主角因為意外失去女兒。她變成工作狂來逃避傷痛。她工作太出色,才來到太空。這煽情的設定隨劇情發展,才一步一步揭露出來,觀眾也越來越認同主角。

珊卓年近五十,如果導演沒選她而選了史嘉蕾。史嘉蕾還不到三十。我們大可猜想,故事背景一定會完全不同。對白當然也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只要知道這一招,對白就有靈魂

早在默片時代,導演就是先拍動作,再來考慮對白。默片時代,如果有對白,都是用字卡來表示。動作拍完,導演再請劇作家來寫對白。舉例來說:

門外幾位彪形大漢撞門。男女主角爬牆逃跑。

男:妳還好嗎?
女:糟糕!我忘了餵貓。

對白必須和畫面無關。這樣才會好看。如果男女主角去討論門外的壞人,或者討論畫面中任何東西。這種對白就是最爛的對白。

對白要有自己的脈絡,對白才會有生命,而不是淪為畫面的附庸。

有些電影,確實是完全寫好劇本再來找演員。不過,巨星都會要求導演為自己改劇本。好演員演什麼像什麼。頂尖演員先確定自己像什麼,再來決定演什麼。導演為了幫助演員演得更好,在角色和對白方面,還是會預留修改空間。除非演員很菜,那導演就會逼他照劇本演。

愛情片就該這樣拍

我們整理一下。現在我們拍任何影片,都必須先了解電影的製作流程。電影工業主導當代的影像敘事。首先,我們要確認到底要重複什麼動作。先考慮畫面與動作。因為電影就是要拍動作。每次重複動作,都要在不同地點。或者,同一個地點,但區域不同。動作雖然重複,但對角色來說,意義都和上次有點不同。

以愛情片來說,就是要拍男女主角分分合合。一下吵架、一下和好,反反覆覆。每次吵架、和好,時間地點都不太一樣。兩人不能吵太久,一下子就該和好了。兩人也不能和好太久,一下子也就該吵架了。兩人真的和好,也決定不再吵架,認定彼此了。兩人愛到最高點。這一刻,突然來個悲劇,硬是拆散他們。壞人登場,強行帶走女主角,害男主角找不到人。男主角瘋狂找人。這樣才好看,才能證明他的愛。

1. 一開始要黏不黏。要黏不黏。
2. 接著,黏一下又分開。
3. 又黏更久,再分開。
4. 黏得死死的,再狠狠撕開。
5. 撕開以後,傷痕累累。黏性也沒了。
6. 雖然沒有黏性,但傷痕互補,還是組合得起來。靠靜電吸引,也不會分開。

這就是愛情片的戲劇節奏。不過就是兩片膠帶黏來黏去。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鐵達尼號這場戲。這場戲符合編劇原則:壞事總是發生在最好的那一刻。

社會不許女孩使壞,那她就去愛壞男人。

家緯